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质量•安全>>新闻中心>>

江苏高质量打造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

  城市燃气、供水、排水、桥梁、道路等重要基础设施,维系着城市的正常有序运行、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生命线。通过数字化手段,对城市生命线进行全面感知、动态监测、预报预警和联动处置,增强城市安全风险防范治理能力,就是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

  江苏省高度重视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按照“综合监管+智慧监测”的建设思路,推动人防、物防和技防相互支撑,聚焦“燃气、供水、排水、桥梁、道路、第三方施工、地下管线”7个场景,搭建全省监管“一图览”“一网管”系统。目前,省级监管系统已汇聚21亿条监管监测数据和18.44万公里的地下管线基础数据,接入物联感知设备5.8万台(套)。先行试点的南京、无锡等7个城市的市级监管系统已基本完成功能开发上线试运行,实现省市监管系统数据贯通;全省所有13个设区市及昆山等25个县(市) 已全面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全省建立了统一的标准规范、保障体系及行业监管与协同联动机制,实现省市县三级监管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使城市生命线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监管”转变,城市本质安全水平全面提升。

  南京:畅通地下“血脉” 为城市安全保驾护航

  南京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建设项目为“1+8”系统,包括1个市级系统,7个省选场景和1个自选场景,共8个专项风险场景,同时涵盖了3242公里的城市道路和1172座桥梁的相关数据,通过共性支撑平台提供数据交互、融合通信等服务,实现8个场景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为城市生命线相关数据的安全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设综合管廊

  为管线打造安全的“家”

  走入扬子江大道综合管廊示范段,红、蓝管道排布有序,向廊道尽头延伸。管廊上方,一个白色“机器人”正沿细细的银色轨道缓缓前行。仔细观察,“机器人”身体上,眼睛、手臂等部件一应俱全。

  “这台智能巡检机器人是在扬子江大道综合管廊进行的一个试点,可以基本代替人工进行巡检工作。”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通过伸缩臂、摄像头及红外传感系统,智能机器人可以检测管线运行情况及廊内温度变化情况。在廊内发生火灾时,红外传感系统可以及时报警,提升对紧急情况的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如果廊内出现险情,机器人还能代替人工进入管廊内查看情况。

  2018年4月以来,南京市结合扬子江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同步启动扬子江大道综合管廊建设。管廊全长约7.1公里,集成了多种重要管线,如应急水源管、电力电缆及通信光缆,有效实现了地下空间的高效利用,避免管线发生损坏时对地面的重复开挖。管廊内布设了视频传感、气体传感、液压传感等各种传感器,连接至“南京市综合管廊管理平台”并与区域分中心平台对接,实现对入廊管线的实时监控和大数据采集,通过AI智能算法对信息进行处置研判,预测管廊内可能发生的问题,如人员异常入侵、管廊形变等,进一步推动管廊安全稳定运行,提升管理维护效率。自2010年至今,南京市已建成管廊75条,约111.6公里,投入运营约64.7公里。

  光纤实时监测

  降低施工破坏风险

  在距南京市铁北污水系统管网排查专项整治第三批工程施工现场(以下简称“铁北施工现场”)2公里处,一台挖掘机正在野蛮施工,破坏雨水管线,铁北施工现场的城市生命线光纤感知分析系统立即弹窗报警,引起相关工作人员注意……这是南京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建设项目第三方施工破坏风险场景的一次现场模拟演示。

  一直以来,管线违规挖掘施工、外力入侵破坏等现象频发,极易造成城市地下管线破坏事件。对此,南京市基于“智慧工地监管平台”升级开发了“第三方施工防外破系统”,综合运用智能定位、视频AI识别、光纤传感、旁站巡检机器人等前沿技术,辅助强化现场确认和旁站监护,对施工过程进行全时空、多维度的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实现“事前智能化预判、事中即时联动处置、事后总结反馈”的全流程监控和全链条管理。

  “我们现场看到的这台黑色机器就是光纤监测设备,只要是地下有光纤布设的区域,把这台机器接入,就能对周边一定范围内进行监测。不仅能监测挖掘行为,对一些人工钻挖或没有交底的小型野蛮施工也能进行预警。”据项目负责人介绍,通过前期建立声纹库,设备能够分析出正常施工与潜在破坏行为的不同声纹,实现连续远程监测和即时警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保护的响应速度和准确性。

  目前,南京市已监测样本数据的信息量达数百万组。此前,传感光缆成功识别到新街口区域存在机械破坏作业,结合该地区燃气地下管网图显示,此处有燃气中压管线,属风险较高的危险作业,通过及时向项目管理人员发出预警,避免了管线破坏事件发生。

  地下管线信息化

  变“错综复杂”为“一目了然”

  打开南京市管线地理空间信息系统,选取将要施工的地点,点击“三维功能”中的“开挖分析”,输入开挖范围及开挖深度,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线分布情况一目了然。这有助于相关工作人员为现场施工提前做好“功课”,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近年来,南京市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基于全市公共空间和非公共空间管线普查“一张图”和地上地下管线信息一体化管理,搭建了全市统一的“南京市管线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形成以“市区两级、统一平台、共同维护、共享利用”为特色的管线数字化管理模式,实现管线信息的集中管理、动态维护、综合供图、共建共享与多元应用,为城市建设与管理、民生服务、辅助决策等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数据服务和应用服务。

  据南京市城市地下管线数字化管理中心项目负责人介绍,目前“一张图”在库综合管线包括电力、信息与通信、给水、排水、燃气、热力、工业管道、综合管沟(廊)、不明管线共9大类44个子类,实现全要素集中统一管理。聚焦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试点项目建设目标,南京市统筹开展地下管线交互场景建设,以国家、行业相关标准规范为指导,就管线交叉穿越、管线间距、管线与建(构)筑物间距、建(构)筑物占压四类管线交互情形制定风险分析规则和制图规范,研发交互分析系统,为管线行业主管部门和管线权属单位开展管线隐患排查治理、分析研判、部门联动整改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撑,辅助城市管线安全运行管理,助力打造共建共治的城市安全治理格局。

  面向全市管线行业主管部门、管线数字化管理部门,以及管线权属单位应用需求,南京市还建成了涵盖管线信息基础管理、综合质检、供图服务、二三维一体等功能模块的信息化系统,实现管线免费供图、规划验线和核实等业务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办理,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企少跑腿”。

  无锡:筑牢城市“防汛堤” 把好燃气“安全关”

  无锡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试点建设范围约为258平方公里。2024年2月起,综合平台和7大专项系统全面试运行,由生命线工程指挥调度中心负责调度和运维工作,累计及时处置报警预警事件3905起,进一步打通了跨行业、跨部门、跨层级的风险防控数据链,提高了隐患应急处置能力,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全面:超级大屏 “一览全局”

  走入无锡市生命线工程指挥调度中心,一块超大曲面屏映入眼帘。屏幕上,清晰显示着无锡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综合监管平台中的7个场景内容,包括设施布置数量、设备布点情况、动态检测隐患点等,在办公区轻点鼠标,就能立即处置平台报警。

  无锡市生命线工程指挥调度中心于2023年12月初投入使用,配有一块19.2米×5.06米的LED大屏,有效实现“工位-大屏-会议”可视化联动,是无锡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7+1”场景的实体化运行场地。

  “我们平台整合汇聚了全市14个部门、29家企业共5.03亿条数据,为市级平台运行提供了数据基础保障。”据无锡市市政和园林局副局长张剑介绍,在充分汇聚基础数据的同时,无锡市高度重视风险评估数据汇聚。以燃气为例,针对全市燃气场站、管网情况,共梳理出较大风险场站5座、较大风险管网220公里。在此基础上,针对较大风险区域部署智能监测设备,已完成36885台设备的安装及对接工作,在线率达98%,逐步实现对全市生命线工程相关运行数据的全面感知、自动采集、监测分析、预警上报等功能。

  速度:内涝处置 “快人一步”

  短时间内的强降水极易造成城市内涝,对城市运行造成极大考验,不仅困扰人们出行,严重时更会危及生命。

  2024年5月11日10时12分,无锡市相关工作人员在降雨巡检过程中发现,学前东路存在5厘米左右道路积水,巡检人员立即通过灵锡APP第一时间上报现场信息至无锡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监管平台,系统立刻启动三级预警并通知权属单位和处置单位。处置单位接到通知后立刻赶赴现场进行积水助排处理,同时上报路面积水变化情况。当天16时21分,处置单位反馈道路积水已消除,经权属单位确认问题已解决后预警解除,从源头上避免了积水问题进一步发展。

  据介绍,无锡市搭建的城市生命线工程内涝监管平台以“雨—网—站—河—闸”数据为基础,依托物联网传感设备实时监测和内涝态势算法分析,通过加强降雨前巡查值守的监管、优化降雨时预警处置措施、强化降雨后复盘分析总结,重塑城市内涝安全管理流程,构建市、区、街道上下贯通,气象、水利、公安等部门横向直连的“一张图作战、一站式调度、一体化管控”安全监管体系。除通过人工巡检及时上报相关险情外,无锡市通过在雨水管网井内安装压力液位传感器,实时监测液位高度,让预警“快人一步”。

  “在易积水区域和重要建筑出入口附近的雨水井,我们都安装了压力液位传感器和智能传输终端,地下水到井盖还有多少高度,都能够实时反馈至内涝专项平台。通过设定具体阈值,液位达到相应预警等级就会触发警报,养护单位和主管单位就会派相应队伍前往现场进行处置,有效提高应对汛期时的应急抢险效率。”现场工作人员说。

  安全:“三道防线” 防范事故

  在无锡市梁溪区梁东路,打开地下燃气井盖,会发现井盖上安装了一个灰色的“圆饼”,井下还有一橙一灰两个盒子样的装置。

  “这是我们燃气管线三合一的‘智能防线’”。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井盖上的灰色“圆饼”内安装了陀螺仪,防止井盖发生翻转或位移;灰色盒子是监测仪,可以监测半径12.5米以内燃气泄漏浓度;橙色盒子为执行装置,可以远程开启和关闭燃气阀门,还能联动周边多个燃气阀门井,进行联动关闭。所有重要数据和警报都会自动发送至无锡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平台,确保快速响应和处理。目前,无锡市共有1000多处这样的燃气防线,设置在居民区、旅游景点、高压管道周边等重点场所。

  无锡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平台燃气场景将监管对象由企业端、输配端延伸至用户端全链条,将监管范围覆盖瓶装气和管道气全场景。根据风险等级和类型不同,对燃气企业、工业类站点、超高层用户、高风险商户分别安装不同监测装置,初步达到“异常信息即时派发、各方单位3分钟接单、15分钟初步核实”的工作要求。平台汇聚了1万多家餐饮及非居民用户燃气泄漏实时监测数据,对每一个报警事件从发布信息起就明确了处置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对处置过程实现全程跟踪。设备报警后,平台即时生成工单,同时发至燃气企业、报警器运维企业,压实两企业职责,确保不漏下任何一处潜在风险。同时,通过短信即时通知市级、区级、镇街道(网格员)、燃气企业、运维企业、燃气用户六方,确保各方知晓、及时跟进。当发现区级督办超过时限后,市级就发出督办通知,最终形成响应及时率、处置及时率等考核指标,对企业、属地燃气管理员、区级值守、市级值守开展考核。

  平台试运行至今,共计发现并处置36起燃气泄漏事件,实现城镇燃气安全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有效降低燃气事故发生概率。

  【图说】

  作为住房城乡建设部22个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监测试点中唯一以排水专项申报获批的城市,常州市紧密围绕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场景需求,建设了排水管网安全运行监测信息系统,归集了结构缺陷、井盖失效、空洞塌陷、高水位冒溢等十大安全隐患,初步实现高效识别、预测外水入侵、冒溢等异常工况的智慧分析功能。

  系统包含感知设备、基础平台、数据资源中心、业务应用4个层次。在感知层基础上,构建了物联网平台、时空大数据等4个基础平台,充分汇聚业务数据;在业务应用层,通过运行监测、巡检养护等15个业务模块及管网冗余分析、养护分析等6大运营分析功能,覆盖管网管理全维度、全链条业务。目前,全市已构建了由270套管网液位计、300套智能井盖、14套水质监测仪器以及视频监控等设备种类齐全的物联监测网络,联合各类型泵站中其他设备,拥有了实时监测数千公里管网的“千里眼”和“顺风耳”。针对下穿式通道、隧道等重点防御对象开展的监测防护,已成为“常治慧”平台安全治理场景内容。

  除物联感知外,常州市还将管道结构性检测、人工巡查信息和舆情热线监测等信息数据纳入系统。通过多源、多维监测,利用平台系统高效自动分析能力,实现“不漏掉一个可供甄别的信息、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为发挥全员力量、搭建多重防线、实现纵深防御构建了强大的信息支撑平台。图为常州市下穿式立交地道、隧道排水防涝视频监控。

  近年来,宿迁市立足实际,按照“综合监管+智慧监测”思路,聚焦7个省定应用场景,新增水质监测、智慧井盖2个特色应用,构建了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7+2”应用体系。

  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1.2亿元,以市直管区作为“示范区”,建设面积约13平方公里,排水专项(结合西南片区信息化建设)建设面积为134平方公里。2023年年底,一期项目在全省率先上线试运行。

  目前,宿迁市已搭建了统一的物联感知平台、视频中台,打造了国内领先的城市物联感知体系,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汇聚接入、智能处理分析。共完成1.8万公里基础管线汇聚治理,累计上报库表类监管数据49万余条,燃气、供水、排水、桥梁实时监测数据8660万条,同步完成18类约40万条市级数据共享。系统特色场景应用包括水源地、供水、排涝、污水、城市河道水位水质等城市水务全流程监管,实现燃气供应端、输配端、用户端风险隐患的常态化跟踪监管,赋能城市生命线安全治理。系统试运行以来,全市共发现隐患点位1467个,布设及安装智能传感监测设备1590套,覆盖中心城市示范区桥梁8座及管线900公里,全面推动传统基础设施领域安全生产管理向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公共安全治理从“事后被动应对”向“事前主动预防”大步迈进。图为宿迁市某排水企业水质超标报警信息。

  本版内容由王璇提供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