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质量•安全>>新闻中心>>

科学谋划 统筹实施 积极应对汛期洪涝灾害

  本报记者 刘丽媛

  连日来,我国多地区出现持续强降雨天气,引发城市内涝,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不便。

  当前,我国全面进入“七下八上”关键期,防汛形势严峻。各城市如何应对洪涝灾害、筑牢汛期城市安全堤坝?近日,本报记者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张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生态市政院院长王家卓,武汉市水务局副局长程建军进行了采访。

  统筹实施防洪排涝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内涝发生较多的城市,大多是因为降水比较集中且河湖众多,在排涝和防洪方面需承担“自然降水、上游来水”等的多重压力。

  对此,张辰表示,这些城市应统筹防洪与城市内涝,实施防洪提升工程,强化内涝风险研判,实施城市雨洪调蓄利用工程,加强城市竖向设计和实施洪涝“联排联调”。

  张辰进一步解释说,要避免因洪致涝。在流域(区域)防洪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和城市防洪规划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流域沿线城镇排涝除险能力,确定合理的设计洪峰流量、时段洪量和洪水过程线,为洪水流经城镇提供排水防涝规划的边界条件。同时,加强防洪工程建设,确保流域洪水位低于防洪标准时外洪不入城。

  要避免因雨致涝。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建设,规划好城市竖向设计。在能力建设上,保护并修复城市及其周边的河湖水系和生态空间,逐步恢复填埋的天然排水沟、河道等,提高雨水自然积存能力,增加就地消纳的洪涝蓄滞空间。在竖向设计上,加强城市雨水管网与城市内外河湖之间水位标高和过流能力的衔接,建设必要的行泄通道;通过构建“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排涝通道,优化调整现状低洼地的排水分区;合理确定新建地块的竖向高程,避免无序开发形成新的积水点。

  要加强科学研究,充分解析极端降雨事件所引起的内涝灾害。在编制城市内涝风险图时,要结合气候变化和暴雨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分析,及时修订城市暴雨强度公式。要确定不同洪水风险和城市内涝风险的对应关系,根据不同的外洪水位启动城市内涝风险响应。要开展应急预警预报机制研究,研究雨水管网和内涝防治体系的大模型,及时发布积水预报预警、雨量和城市所需的与城市规模相适应的装置装备等,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建设排涝工程体系

  “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加上水具有流动性的特征,因此在治理城市内涝时,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王家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既要系统思考、统筹规划、整体治理,又要坚持科学思维、因地制宜、因城施策,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系统维护工作,尽快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一要开展汛前检查维护,排查整治城市易涝积水点、下凹式立交桥、隧道、地铁等地下空间以及城市低洼地等风险点。同时,对城市排水泵站、燃气站、二次供水设施等重要生命线工程以及地铁、建筑地下空间的出入口、通风口等重要点位,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防淹、防倒灌工作,确保安全度汛。二要科学谋划项目,高标准建设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抓好排水管网新建改造、泵站排涝能力提升、排水通道整治疏通、河湖水系联动蓄排等工程项目。同时,有条件的地方可考虑配套建设智能监测、感知设备,建设城市内涝综合管控平台,提高排水防涝设施智能化管理水平。

  三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调蓄的空间需求。在遭遇特大降雨时,一定量的水短时间内是排不走的,所以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必须有意为这部分水寻找空间,并通过合理的竖向设计或设施把它们引导到这些调蓄空间内。“因此,要结合城市更新,在低洼地、历史严重内涝点等位置,尽可能‘留白增绿’,增加调蓄能力。”王家卓说。

  四要加强对低洼地、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的保护,不占用低洼地进行城市建设,优先将其作为公园、湿地或者其他蓝绿空间进行使用。

  五要加强设计,可以考虑将广场、运动场等作为“兼职”调蓄空间。“由于我国城市开发建设密度普遍较高,在一些地方要建设专用的地下调蓄池,不仅造价昂贵,而且难以寻找到合适的空间。”王家卓说,一个可行的办法是通过合理的设计,利用广场、运动场等这些空间,承担“兼职”“临时”的调蓄作用。

  增强城市安全韧性

  严重的城市内涝会造成交通中断、通信中断、二次供水中断等,影响居民正常生活。为此,各城市还要提升城市应对超标降雨的韧性,筑牢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防汛运行安全底线。

  “在排水防涝工作中,必须配备移动泵车、‘龙吸水’排水抢险车等专业抢险设备,并在地下空间出入口、下穿隧道及地铁入口等生命线工程和重点防涝区域设置应急挡水防淹设施设备。”在采访中,程建军介绍说,实践证明,移动排涝设备对地下通道、城市低洼点的应急救援非常有效。在本轮强降雨中,武汉移动排涝能力提升项目就为周边城市荆州、咸宁的排涝工作发挥了一定作用。

  据介绍,该项目包括各类型移动排涝抢险车、高涉水泵车、清洗吸污车、随车吊、高空救援车、平板运输车及发电机组等,是住房城乡建设部在全国设立的移动排涝应急救援基地之一,应急救援辐射区域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等地区。“当周边城市发生极端降雨灾害时,我们可以快速开展排水救援。”

  据了解,在全国范围内,这类移动排涝应急救援基地还有7个,分别布局在广州、昆明、成都、长春、金华、石家庄、西安。

  “在推进城市排水防涝工作中,还要落实好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要求,推广试点示范经验。”程建军表示,我们要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就必须要在做好原生态的保护、最大程度发挥生态基础设施的作用的同时,降低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的影响,采用源头渗水、滞水、蓄水、净水等方式,减轻对雨水管网的压力。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